数十万人才汇聚武汉,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萌发,一批高新技术就地转化——武汉,这个曾以重工业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城,悄然完成了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的“惊人一跃”,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释放创新发展动能
4月19日,TCL集团工业研究院落户武汉东湖高新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要引导新型显示总体战略下的主要装备制造研发项目落地武汉。”在新型显示领域,东湖高新区已经布局了5条显示面板生产线,并正建设下一代显示技术研发中心。
在智能终端领域,华为、联想、小米、中兴等一批品牌研发生产基地在此聚集,年产量接近1亿部,两年后达到3亿至5亿部,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高地。
在数字经济领域,光通信网络技术领跑全球,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已聚集30多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第二总部”和1800多家“互联网+”企业,成为互联网产业“第四极”。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武汉成立了招才局,并在全国首设科技成果转化局。截至目前,举办了6场大型专场对接活动,签约项目228项,签约金额295亿元。另一方面,武汉进行了一系列机制创新。高校师生“下海”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七三开”,系列政策激发创新活力。从光谷写字楼到汉口居民楼,“双创”激情遍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
如今,武汉每天有上千名大学生留下来,每天的技术成交额超过1亿元,每天有360多户新市场主体出现在市场上。
高新技术产业后劲十足
4月24日,第三个“中国航天日”,19家商业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集中签约,产业项目总投资达50.54亿元,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入驻基地。基地投资建设运营方华夏幸福有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年底,一座现代化航天科技新城将显现雏形”。
在临空港经开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加速建设。未来,它将建设成网络安全创新基地、网络安全研究院等八大功能区。
“大车都”正在华丽转身。武汉经开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基地,一个不小于10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小镇即将面世。在这里,智能传感器无处不在,汽车与城市连接起来,智能网联车可实时采集区域道路状况、交通状态。武汉经开区工委委员冯爱明介绍,预计在明年下半年,一期投入使用,二期建成,满足汽车竞技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需求。
武汉工业经济增速画出一条“V”形曲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去年产值65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九成。
“万千百工程”再造武汉产业新动能新脊梁,将打造光电子信息和汽车及零部件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若干个千亿级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百亿级企业。
探索绿色增长路径
5月13日,武汉青山北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80万吨的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全面开建。工程施工方中铁上海工程局介绍,北湖污水处理厂一期设计日处理污水80万吨,远期达150万吨,是全国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服务大东湖地区300余万群众,有效提高该片区排涝能力,可抵御50年一遇暴雨洪涝。
2017年,武汉市提出了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的“四水共治”行动规划。今年,武汉计划实施“四水共治”项目446个,其中,防洪水项目60个,排涝水项目150个,治污水项目171个。
水域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的东湖是武汉市的城中湖。绵延100多公里的东湖绿道,是国内首条城区内5A旅游景区绿道,它依托东湖秀丽的风景和丰厚的人文历史,成为当地民众以及外地游客游玩的首选之地。
在距离东湖绿道10多公里外的青山江滩,自2013年青山江滩改造工程正式动工以来,经过3年多的建设,陡窄土堤变身生态缓坡,杂乱滩涂建成“海绵”公园。拾级而上,两江四岸风光尽收眼底,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
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武汉,这座镶嵌在山水中的现代之城,近年来为破解逢雨必看“海”、违法填湖、水质污染等“城市病”,大做“水文章”:在全国率先出台首部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地方立法,首创长江水质断面考核体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武汉正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书写城市发展的绿色篇章。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