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出高质量“开”出加速度
县域兴,湖北兴;县域强,湖北强。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如何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
省政府参事室近日组织6名省政府参事,就振兴我省县域经济在省内外开展调研并提出建议。
“个头”长高“块头”变壮,但尖子还不够尖
“我省经济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喜中有忧。”6月9日,彭智敏参事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表示。
统计资料表明,2016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19540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省比重从2013年的59.1%升至60.5%。GDP总量超过300亿元的县市区达24个,其中500亿元的达10个,比上一年增加1个。
2016年,我省大冶、宜都、枣阳入选中郡研究所第十六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其中枣阳市自2002年退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时隔13年后成功重返“百强”,位列第100名。在工信部“赛迪百强榜——县域经济100强(2017)”榜单中,我省宜都、大冶、仙桃、枣阳分列第80、82、86和99位。同时,我省部分县域经济排头兵在全国的排位进步显著。“个头”长高、“块头”变壮,我省县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竞争力不断增强。“然而,与县域经济强省相比,‘尖子不尖、平均水平低’仍是我省县域经济面临的问题。”朱喜安参事说。
2017年底发布的《2017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显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前100名”中我省有4个,与湖南、河南持平。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以27个、19个和18个名列前三。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前十位县市”中,江苏占6席,福建、湖南、浙江和山东各占一席。各项排行榜中,我省表现最好的是“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前100名”,数量为7个,居中部第一。但同处中部的湖南省,有两个县市进入前十位,排名高于我省入围县市。
比较中看差距,亟待精准发力补短板
如何精准发力,补短板、强县域?
马美湖参事介绍,调研组对我省综合实力较强的枣阳、枝江、宜都、潜江和宜城5市,与近年的中郡研究所全国百强后十位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
看速度指标:2015年、2016年,有4个市略高于全国百强后十位平均水平。
看活力指标:5个市投资强劲,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均高于全国百强后十位平均水平;消费方面,宜都稳居百强,其余正快速向百强迈进。
看质量指标:2016年全国百强后十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占生产总值比重的平均值为7.64%,有3个市低于平均值,最低的为5.83%。“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质效和竞争力。”何忠琦参事说。
2015年,全国百强县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为8∶55.9∶36.1,而我省5市中,有3个市的农业占比高出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4个市第三产业低于平均值。
2016年,我省22个县域经济一类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值为48.7%,而同年湖南浏阳三次产业结构为8.4∶69∶22.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71.5%和25%。江阴、昆山、诸暨、顺德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以上。
孙振声参事说,应把实现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生产特色化和规模化,促进第三产业在新业态新产业上取得新突破。
树立新定位跃上新台阶,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创新的思路,更开放的办法。“新时代,县域经济要树立新定位。”马占军参事说,应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两个战略连接、互动、融合的纽带,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参与调研的参事们认为,推动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要跳出县域看县域,各县市要重视与周边产业配套,共同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链,实现合作共赢与差异化发展;跳出经济看经济,统一规划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解决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短板;跳出产业看产业,科学规划县域内一、二、三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跳出资源看资源,着力搭建新平台,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必须加速提质换挡,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参事们建议,调优产业结构,把县域经济作为我省工业化主战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加工向高端制造升级、传统商贸向现代服务业迈进;加快动能转换,对县域经济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经济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