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全球热讯:特稿|写出优秀毕业论文,她们做对了什么?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行业 > 正文  2023-06-29 02:16:17 来源:齐鲁壹点

溽暑中的六月,山师新闻系2019级同学与四年大学生活作了一场盛大的告别。离校之前,三位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获得者接受了本号专访,讲述了各自的论文写作过程和摸索出的经验体会。这是她们在转身奔赴下一程精彩之前,留给母校和师弟师妹们的一份珍贵的馈赠。

回望那段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时光,王烨烜坚信,所有静默努力的日子都是在扎根,张津坦言,“正是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事物才能让我们成长”,姜睿则说,她“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是一条长久的战线,考验的是大学四年的所学与所得。如何让本科的最后一张答卷变得充盈、条理、深刻?如何在写作时步步为营、保持前进?请看“优秀”的回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烨烜

新闻学专业2019级本科毕业生

现已保研至中央财经大学

论文题目:

《元宇宙中的身体规训与身体自主——以网易瑶台为例》

阅读了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之后,王烨烜开始神往书中描绘的游戏般的赛博空间。

“元宇宙”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是媒介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可供深层探究,同时又如王烨烜所言,符合了《雪崩》里的文学想象,是“带有浪漫色彩的平行世界”。

大三时,王烨烜发表了一篇题为《智媒时代下的身体传播与媒介延伸》的论文,探究了智媒时代下身体传播中的人机关系演变。这次写毕业论文,王烨烜把“智媒”具体到“元宇宙”这样一种复合型智能媒介上来,是对前一篇论文的深化。

王烨烜发表在《传媒》杂志上的论文

无论是目前的网络媒体还是将来的元宇宙,人们都需要一个数字替身代替现实身体,才能实现“进入”媒介和参与互动。而在元宇宙中,可穿戴设备的出现让肉身实体在媒介的使用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王烨烜发现,目前的很多研究把重点放在了“数字身体”,即“数字替身”上面,而很少有研究强调“物质身体”,王烨烜在论文中同时聚焦了二者,让“物质身体”,即“肉身实体”重新回到人们视野当中。

“人们的数字替身进入元宇宙后会受到技术、文化等方面的规训,进而占据着人们的物质身体,但同时元宇宙中的身体又能突破时空限制,获得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我采用了思辨的方式,探讨身体规训与身体自主之间的辩证关系。”王烨烜说。

王烨烜写论文时的文件夹

思辨性论文很考验写作者的理论积累,“写作过程就像在海绵里挤水,理论像是海绵,我们的结论就像水,而‘挤’就是在海量理论文献中找到能为我所用的理论,并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加以思考的过程。”王烨烜说。她在文献中了解了智能传播的研究现状,并查阅了很多作为一种复合型智能媒介的元宇宙的底层技术研究,比如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研究。其次,王烨烜特别关注传统理论的新发展,因为“把在传统媒介中得出的理论应用到智能媒介上,就为理论赋予了新的生命”。

王烨烜认为,很少有人在前期就能知道论文中要写什么内容,或者可以列出完整的框架,“很多思路和新的观点都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在下笔之前就胸有成竹。”

在写作时,如果王烨烜发现某一部分没有其他部分那么丰富时,她就会泡在图书馆里,依据某一关键词检索和查阅书籍。为了写这篇论文,王烨烜看得较多的是社会学和哲学类的书籍,比如《对空言说》《时空社会学:记忆与认同》《存在与时间》等。王烨烜经常在社会学、哲学类别的书架前找书,有时她会先了解书里的主要观点,再从头到尾读一遍,有时她会挑出她感兴趣或认为有帮助的几个章节进行阅读。“其实我的整篇论文的写作战线拉得很长,或者说它确实凝聚了我四五[gf]200e[/gf]个月的时间的积累。”

寒假期间王烨烜在淄博市图书馆查找资料

王烨烜的毕业论文以网易瑶台作为调查田野,“因为使用网易瑶台只需要一台电脑,而不需要其他智能穿戴设备,它的进入门槛低,操作也比较简单。”王烨烜说。

王烨烜先用20天的时间对网易瑶台进行扎根,她先了解平台的功能,再学习如何发放调查问卷,考察后期使用问卷调查法的可行性,同时她注册了账号,建立了自己的数字身体,从而得以进入元宇宙中的沉浸式会议平台。

在网易瑶台的会议平台上,王烨烜通过私信添加了很多人的联系方式。到了深度访谈阶段,王烨烜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又发现了很多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些都为她的论文写作提供了有力的案例支撑。

反思这篇以全专业最高分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王烨烜认为还存在可提升之处,“元宇宙融合了多种底层技术,而我的论文中主要聚焦了VR、AR、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几项技术,很多描述还不太全面,我对智能传播比较感兴趣,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能够深化这部分的研究。另外,我虽然用了问卷调查法等量化研究方法,但论文是用思辨法形成的,没有把量化研究当成论文的主体,我觉得研究方法上还可以有所完善。”王烨烜说。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王烨烜想把这句诗送给前行路上的师弟师妹,也送给向光而行的自己。

张津

新闻学专业2019级本科毕业生

现已保研至暨南大学

论文题目:

《新媒体语境下动画类数据新闻的视觉框架研究 》

熟悉张津的人,大概一看到题目就能知道这是她的毕业论文。

大三上学期,张津制作的数据新闻作品《解开“抗初老”迷思》获得了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二等奖。专业课实习期间,张津在数据新闻部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得到了充足的锻炼。张津眼中的数据新闻生动而美观,“如文字一般有力”,在实践的铺垫与兴趣的驱动下,张津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框定在了数据新闻上。

张津本想根据Sigma全球数据新闻奖,研究全球数据新闻发展方向,但后来张津发现已有了一篇相似的研究,她便重新选题,想到了形式较为新颖、且实习期间接触最多的动画类数据新闻,张津想要研究它的视觉框架和事实建构。这个选题很快便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我并未刻意追求创新,在‘澎湃美数课’我深入参与了动画类数据新闻的制作全流程。相比学术界流行的对新闻作品的分析,我的论文呈现出的生产者视角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张津说。

去年十二月份提交开题报告之后,张津就开始为毕业论文的写作进行铺垫,“准备过程苦乐参半,”张津回忆道,“我需要浏览海量的文献资料来挖掘理论支撑和案例佐证,其中还会涉及一些英文材料,不过我也享受于学术观点之间的碰撞。”

张津的文献分类目录

如何在高强度的阅读中保证效率?张津的建议是“抓住重点,追本溯源”。首先,一定要明确论文研究的核心要义,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搜索核心期刊中相关度较高的论文划定参考范围。其次,大量涉猎知名学者的相关论文,留心他们引用率较高的理论的出处,进而寻找到提出这一理论的原创文献。“整个过程就如滚雪球一般,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深入研究领域。”张津说。最后,模仿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起点。受优秀论文创作机制的启发,我们得以产生新的感悟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此外,也要注重兼顾传统理论和最新研究,既溯源历史,又与时俱进。

在阅读中获取到大量的案例和观点,接下来要做的是搭建出一个链条完整、叙事明晰、逻辑顺畅的论文框架。张津推荐使用“思维导图”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以防止混淆所需理论、丢失重要材料。

张津在毕业论文中主要使用了内容分析的量化方法。她认为,研究方法并没有绝对性的原则,一切都应服务于论文本身所需。在张津的论文中,视觉框架的提炼需要一定量的统计归纳,选用内容分析法的量化方法最能够达到论文的研究目的。该研究方法涉及的数据收集、编码、分析等工作也会对研究者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其掌握SPSS等相关软件的操作。

张津分享道,确定研究方法的途径并不单一,可以从学习借鉴优秀作品的分析思路入手,也可以通过把握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来确认某种方法的使用是否能真正回答选题所提出的问题。

张津写毕业论文时的日程本

在完成初稿以后,张津的论文前后经历了数次修改。初期她注重分析动画类数据新闻报道本身的解码与框架归纳,忽略了数据编辑在呈现一种数据视角时,也可能遮蔽了对其他方面的呈现。在专业老师的提醒下,她跳脱出以往“单纯研究视觉框架构成”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去探究框架使用背后的意义和可能产生的问题,以更加全面深入的视角展开研究。“虽然这个过程很繁复,但正是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事物才能让我们成长。”张津坦言。

“对我来说,最大的考验不是突如其来的瓶颈期,而是从零到一的过程”,回忆起论文修改的整个历程,张津说,“虽然每个环节多少都存在需要修改细化的地方,但似乎都称不上较大的阻碍,或许寻找到一瞬间的突破才是最难的。”此外,张津还特别提到了论文的格式问题,这是一个需要着重关注的方面,必须严格参考模板。“我的建议是边写边调,避免后期需要大规模进行修改。”张津说。

最后,张津以“尝试、积累、沉淀”三个词作为对师弟师妹的建议:在勇敢的尝试与探索中发掘兴趣,在阅读和实践的积累中坚持理想,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沉淀自我。

姜睿

新闻学专业2019级本科毕业生

目前正准备出国深造

论文题目:

《线上演唱会中的情感仪式研究——以刘德华线上演唱会为例》

爱看演唱会的姜睿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写出一篇研究演唱会的论文。

去年冬天,周杰伦线上演唱会的宣发环节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姜睿意识到线上演唱会作为疫情催生下的新兴传播产物或许具有研究价值,便开始留意相关的新闻和论文。

姜睿在知网上发现《国际新闻界》上有一篇写演唱会应援物的文章,由此,她开始思考观众在线上与线下情感宣泄方式的不同之处。姜睿发现线上演唱会的情感互动不仅有仪式互动,还涉及议程设置、集体记忆和回溯性表达等理论,她认为线上演唱会的情感弥散是以仪式流程作为支撑的。

在姜睿看来,此篇毕业论文最大的创新点是研究视角的转变,它跳脱出了过往大量研究中参与者或受众的单一视角,“我认为线上演唱会中的传播是双向的互动,因而在情感仪式研究中要注重传播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与传递,强调个体体验对群体情感激发的重要性。”姜睿说。

姜睿从共情传播和传播仪式观中选择了后者作为论文的理论依据。“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更为完整、系统,也和我的研究主题更贴切。”她分析道。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是有仪式、有流程的,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姜睿研究的线上演唱会是带有一定商品属性的文化产品,和传播仪式观的理论相吻合。

论文的理论阐述也建立在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一书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她建议同学们在引用理论时要先理解理论本身的含义,再进行自我话语的转化,最后尝试解释自己的研究对象。

姜睿的部分参考文献

选择好理论依据,还需要选择研究方法。一开始,姜睿考虑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量化研究。她分别在抖音评论区和微博平台的粉丝群发放了问卷,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她转变了思路,用文本分析和个案研究法来分析线上演唱会的情感互动行为。

姜睿说:“文本分析不能停留在表层,要去探索线上演唱会上各类事物的含义。比如演唱会的舞台布景、镜头语言、交谈环节等的目的是什么,弹幕上不同的内容表达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

之后,姜睿要考虑研究个案选谁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贴合研究思路,在刘德华、周杰伦和崔健三位拥有广泛受众且于2022年开展了线上演唱会的歌手中,姜睿选择了刘德华。

综合考虑下,刘德华的粉丝基础深厚,其线上演唱会的场景搭建更能还原线下演唱会,呈现出较为丰富符号意涵,粉丝们也能对此产生更多样、更即时的反馈。其次,刘德华出道近三十年来为粉丝带来了大量的共同记忆,在线上演唱会上,刘德华不但演唱原创歌曲,还结合他的创作历程和演艺经历与观众们互动,在追溯过往时光时,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输出与情绪表达,在弹幕上相互产生共鸣。

深入案例研究时,姜睿体验了线上演唱会的所有环节,认真感受观众和歌手之间的情感互动方式。她分享道,案例分析需要我们沉浸其中,但仍须葆有客观理性的分析思维,从案例中跳脱出来,用理论知识去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姜睿在社交媒体上的部分截图

大量输入才能有效输出,在动笔之前,姜睿先积累了相关文献并收集了个案的素材。根据线上演唱会的研究主题,姜睿检索了诸如“直播演唱会”“云端演唱会”“云演艺”等关键词,再根据情感互动的理论依据,她又检索了有学者做过情感互动研究的领域,再细分传媒中的研究主题,如“生产”“粉丝互动”“参与动机意愿”等,重点关注以直播为传播形式的传播研究,和以情感仪式为研究目标的理论研究。

姜睿在收集刘德华线上演唱会相关素材时,反复跟踪了整个流程。第一遍跟踪内容,根据线上演唱会每一次换歌、互动的过程按照时间制作表格,寻找线上演唱会的叙述逻辑和用意。第二遍理解情感互动,针对每个时间段观众的反应和表达,制作整理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分析。

最后,姜睿开始落笔写文并精心打磨。由于线上演唱会是线性的叙事思路,她选择了递进式展开。“写文章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以及大标题与小标题之间的层层嵌套,也就是要体现出流畅的论述转换过程。同时还要把握语言的严密性,注意句与句间的逻辑性。”姜睿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访/撰文:冯嘉欣 王乐 孙闻阳 胡婷

责编:胡婷

审核:刘仲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