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宋太宗赵光义到底有没有参加陈桥兵变?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行业 > 正文  2023-08-07 12:29:3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我是梨白,一枚萌新历史兴趣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资料图)

转眼之间,2021年的农历春节已经在前了,梨白却依然执着着"宋朝那些事儿",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继续为大家奉上宋朝趣事。

公元960年,后周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称帝之后的赵匡胤由于诸多原因并未着急立太子,相比对儿子的态度,他对弟弟赵光义更加重视。征讨李重进之后,赵光义被封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后又兼中书令。

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尹开封加亲王的配备这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是"准太子"的配备了。

尽管之后赵匡胤将弟弟改封为东都留守,可之前对于赵光义的态度朝廷内外也是有目共睹了。很多后世的学者也正因为如此,认为赵光义并不是"篡权夺位",他只是提前了自己的任期,因为赵匡胤是有意向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

《宋史》中赵光义被描述为一个从小就与众不同,长大后"隆准龙颜"的人,但他真正的走上历史的舞台要源于那场兄长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

很多史籍中认为他和赵普直接"主导"了陈桥兵变。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还存在一种声音,表示宋太宗并未参加陈桥兵变,更没有开国元勋一说。

那么赵光义到底有没有参加建立宋朝的陈桥兵变吗,梨白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二。

宋太宗参与陈桥兵变的记载

关于宋太宗参与陈桥兵变的记载,大多见于正史,像是元人脱脱撰写的《宋史》。很多人表示元人撰写的《宋史》可信度大打折扣,毕竟上下差着三百年。

然宋太宗参与陈桥兵变也记载在了司马光留下的宋史笔记《涑水记闻》中,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记载了此事。

宋太宗赵光义到底参与陈桥兵变没有?我们便从上文提到过的三本史籍一一了解。

建隆元年正月,契丹与北汉合势入侵的消息传到了后周朝廷中,这时任归德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受诏御敌。

大军夜宿陈桥的时候,将士争相议论后表示"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然后大家就都聚集在了赵匡胤睡觉的驿站门口前。

此时赵匡胤还在酣睡,宋太宗时任内殿袛候供奉官都知,他在听取将士们的"心意"后,进了兄长休息的房间,说明此事。

这时太祖才惊起,并出帐查看,后来的事情就顺其自然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司马光版本的记载中,赵光义出现在了陈桥兵变中,但也只是"入白太祖",传个话。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陈桥夜宿之后,将士们也是聚在一起说了"主上年幼,不如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的话语,现在来看,"演戏"的成分居多。

和《涑水记闻》不同的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对于将士们聚在一起谋划拥护赵匡胤称帝细节的描述更为详尽,比如都押衙上党李处耘先将将士们的心声详细地和赵光义说了。

在和诸将士讨论及反复确定决心之后,赵光义和赵普都认为当下拥立赵匡胤为帝是再好不过的时机。

这时的赵匡胤还被蒙在鼓里,以赵光义和赵普为中心的"拥帝"小分队暗地里成立,他们运筹帷幄,到了夜里还派人告诉了石守信和王审琦,这俩人表示早就归心赵匡胤。

赵匡胤因喝酒酣睡,快到黎明时,将士们叫呼四起,响彻原野。赵光义和赵普一起进了赵匡胤的寝室,直扣寝门,曰"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被惊起,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黄袍加身。赵匡胤想要"反抗",大家却是不允许,扶他上马,簇拥其南行。

这时,赵光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即请求兄长进城之后约束众将士不要抢杀劫掠。《涑水记闻》中这一段是由赵匡胤提出的,是他答应众将士黄袍加身的前提之一。

《宋史》的记载就是借鉴、结合了《涑水记闻》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说法,赵光义跟随兄长北征,也是由其向赵匡胤传达了众将士的心意。

宋太宗真的参与陈桥兵变了吗?

从《涑水记闻》到《续资治通鉴长编》我们可以看出,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传信人"到了之后的"主导人"。

到了《长编》时更是将宋太祖赵匡胤命众将士进城之后不能抢杀劫掠的这一段安在了赵光义的头上,应该是想要彰显这位帝王的仁义。

有了开国元勋和仁义加持的赵光义,又有兄长登基后的格外看重,之后兄死弟继位才显得顺理成章。

而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史学界的专家认为这是在宋太宗及其后任继承者对于历史的"篡改",是当时历史记录者在强权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那么赵光义到底有没有参加陈桥兵变呢?让我们从蛛丝马迹中一窥历史的真相。

要讨论赵光义是否参与陈桥兵变,还要从一个人的"被贬"说起。王禹偁,字元之,山东济州人。王禹偁这个人十分有才能,九岁的时候便能写文章,太平天国八年的时候进士及第,后宋太宗曾称赞其"文章独步当世"。后宋太宗召王禹偁为右正言,直史馆,知制诰。

王禹偁这个人除了写文章了得,还以耿直而著称,他"认真"起来就是宋太宗也要忍让其几分,总之找他做"右正言",掌规谏讽谕那是相当负责任。也正因为"嘴上没把门",王禹偁才会接二连三被贬。

宋真宗上位之后,将被贬的王禹偁又召了回来,因为学问好,指派他参与修撰太宗实录。结果太宗实录还没修多长时间,"执政疑禹偁轻重其间",然后就被落职出知黄州。《涑水记闻》中的这短短一句话我们就可以推测出王禹偁是在修太宗实录的时候,"轻重其间",太过于较"真"而被贬的。

那么他到底较的是什么"真儿"呢?宋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给出了答案。《邵氏闻见录》卷七中记载,咸平初年,王禹偁修《太祖实录》,与宰相论不合,以谤谪知黄州。

书中提到王禹偁所著《建隆遗事》(又称《箧中记》),这本书比较好玩的是,"吾太祖皇帝诸生也,一代之事皆目所见者,考于国史或有不同",即大家在这本书中看到的内容和正史记载有所出入。

在提及"陈桥兵变"时,压根没有提到宋太宗赵光义,而是罗彦环等献中央之服,立上为天子,请登马南归。才出驿站大门,赵匡胤便勒马不前,告诫将士们自己已经是被逼为君,入了京师之后,不能肆意劫掠,听者重赏,违者诛杀,众将士允诺之后队伍方才前进。

看到这很多小伙伴表示宋太宗赵光义去哪里了?

上初字陈桥即地位,进兵入城,人先报曰:"点检已作天子归矣!"时后寝未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辈皆惊跃奔走出迎(晋王后受命,是为太宗)。

《邵氏闻见录》的这段记载源于王禹偁的《建隆遗事》,梨白认为王禹偁在修撰《太祖实录》的时候被贬很有可能是因为此事。以王禹偁的性格,只要是事实就得给记上,他是不懂得"粉饰"一说的。

之后王明清、李焘认为《建隆遗事》有着诸多史实错误,且不像是王禹偁平时文风,认为其书为伪作,但梨白认为有的时候亦假亦真或者换个文风也可能只是王禹偁想要将一些史实流传下来的掩饰。

现在已经失传的新旧《太祖实录》编纂过程就非常的艰辛,据说旧书已成,是宋太宗赵光义不满意,才有了新录一说。

新录中添加了很多旧录中没有的细节,像是《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陈桥兵变赵光义的"叩马进谏",又像是证明赵光义皇位合法化的"金匮之盟"等等,所以赵光义没有参加"陈桥兵变"可能也是真的,毕竟历史的风也不是随随便便刮的。

梨白叨叨叨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他身上的谜题可真是太多了,有没有参加陈桥兵变?有没有弑兄上位?证明其皇位合法性的"金匮盟约"是否真有其事至今也是个千古之谜。

今天我们所分享的宋太宗到底参没参与陈桥兵变,梨白个人的看法是参与了,毕竟陈桥兵变绝对不是临时起意,它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政变。赵匡胤也肯定不会因为喝酒睡觉错过自己人生的光辉时刻,封建时代上阵不是父子兵就是兄弟兵,这个时候作为亲弟弟的赵光义应该是追随兄长身边的。

还是那句话,史实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读到王禹偁因为修《太祖实录》被贬,而后又联系到《邵氏闻见录》,觉得赵光义没有参加陈桥兵变也不是此事无银三百两,所以只能期待之后有更多的史籍出现,为我们揭开这个宋初的谜题。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关于"宋朝那些事儿"大家还有什么想挖掘的呢?快在评论区留言吧,期待大家的转赞评!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涑水记闻》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

《邵氏闻见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