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声动”佳作、展现“声动”中国,广西卫视《民族文化》推出系列特别节目《寻声而动》,于8月9日21:20在广西卫视开播,节目由广西广播电视局和广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广西卫视承制,面向全国开启经典民歌寻声之旅,通过广西卫视融媒体矩阵打造大小屏同频共振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
作为一档季播类音乐文化探索节目,以“声”为题、以“动”叩门、以“精”取胜、以“新”动人,通过叙述中国经典民歌的前世今生、铺展民歌创新的声动图景、激扬幸福生活的时代回响,以经典民歌的创作演变与传承发展所凝聚的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声音所达之处,心动开启之时,在这里,与我们一起感受“声”动中国!
《民族文化·寻声而动》首站来到内蒙古,以“鸿雁归处”为主题,用上下两集的节目篇幅,循着经典民歌《鸿雁》的身影,在“寻声人”音乐制作人安然的带领下,从西到东,横跨1400公里,穿越戈壁、沙漠、城市、草原、湖泊,探寻“鸿雁”的前世今生。
(相关资料图)
本期声动音乐 蒙古族民歌《鸿雁》
鸿雁 向南方
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作为一首传唱度极高的蒙古族民歌,《鸿雁》婉转悠扬的曲调将内蒙古草原独有的辽阔向世人勾勒。《鸿雁》诞生在哪里?最初的《鸿雁》是怎么样的?问世数十年间,《鸿雁》呈现出怎样不同的演绎?
带着一个个寻声之问,《民族文化》在内蒙古开启了首期“鸿雁归处”的寻声之旅。
内蒙古
50
00:00:00
内蒙古
50
00:00:00
寻声人:
音乐制作人 安然
我将会带领大家在内蒙古的大地上,从西到东,穿越戈壁、都市、沙漠、草原、河流,追随《鸿雁》的身影。
15分钟前
花开富贵、星河、阿涛、随遇而安、睿语
睿语:狠狠期待住了!!!
《鸿雁》前身——乌拉特民歌《鸿嘎鲁》
《鸿雁》产生于内蒙古地区西部的乌拉特地区。几个世纪前,乌拉特人的祖先听说这里水草丰美,适宜定居,便决定从东部的呼伦贝尔迁徙至此。他们用自己的民歌记录了这里的人文生活,也记录了这里水鸟栖息的状态。《鸿雁》的前身《鸿嘎鲁》,便是这样一首民歌。
蒙语“鸿嘎鲁”在汉语中是“白天鹅”的意思。从白天鹅,到鸿雁,民歌中描绘着栖息于此的鸟儿,每到季节轮转,不远万里,选择来到湖静芦高的乌拉特地区,在此生息。
内蒙人民对于鸿雁这种鸟有着天生的崇敬,这些美丽的飞鸟为他们的民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善于借物喻情的蒙古族人,将鸿雁作为蒙古族人民对于故土、对于友情的眷恋的象征。
《鸿嘎鲁》与《鸿雁》在这里诞生,
是一种民歌与自然的美丽约定。
乌拉特地区的湖泊与湿地环境,吸引了大量鸿雁的降临,当地人也把鸿雁唱进了歌里。几百年间,《鸿嘎鲁》在这片草原传唱,化成《鸿雁》,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了无数游子心中的歌,这首歌,是乌拉特人民深爱乡土的证明,也是他们以歌铭志,坚守传承的证明。
穿越千年的鸿雁情怀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雁”一直是文艺创作的高频词:杜甫咏出过“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的担忧。李白也曾在好友离别中唱出了“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苍茫。张若虚在思乡之夜,抒发了“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离愁别绪。
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借鸿雁抒怀,将“雁”与“家”联系在了一起。千年之后,这群飞鸟和这段旋律又将带给年轻一代音乐人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呢?
经典新声 年轻人如何奏唱《鸿雁》
蒙古族年轻小伙巴音孟克一直坚持用蒙语写歌,他以歌诉情,将民族的音乐以流行的方式唱进大众的视野里。
作曲、编曲、录音师、混音师、键盘手、越野爱好者……这些都是属于他的标签,平时和三五知己一起在沙漠戈壁上飞驰,音乐人瞬间变狂野车手,就是他获取灵感的最好方式。
安然组 巴音孟克组
在节目中,巴音孟克将与寻声人安然以《鸿雁》为主题,进行音乐创作上的切磋,“鸿雁”的意象在不同的音乐风格中又会流淌出什么样的旋律?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有56个色彩,我要去画一张画,我现在在画的就是属于蒙古族的这一笔,我想用一辈子去细心地、慢慢地画。”——巴音孟克
传统民歌可以历久而弥新,可以在潮流更迭中永葆魅力。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将怎样结合,民族音乐将奏出怎样的新时代乐章?在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碰撞下成长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们,他们演绎的《鸿雁》又会以怎样的方式直抵人心?
《民族文化·寻声而动》
广西卫视周三晚21:20 带您唱游鸿雁归处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