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做了期视频节目叫《想让中国人吃药治欧洲人的病,柴静新纪录片又来整活了》,各位网友们的点赞数和评论量都很高。由于当时柴静的《陌生人》只是放了个预告片,因此也有人愤愤不平,认为我不应该提前给柴静“扣帽子”。
现在距离《陌生人》第一集正式上线已经过去将近一周了,它在“油管”上的播放量可能超出了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们共同的想象:18万。
某些人一呼百应的时代早已经结束了
【资料图】
有的网友可能对这个数据没有什么概念,要知道,8年前,柴静的《穹顶之下》上线后仅48小时就收获两亿多的播放量。
不知怎地,我此时想起了刀郎新歌《罗刹海市》中的那句歌词:“未曾开言先转腚”。正是大家看透了柴静的“开言”和“转腚”前后关系,她的新纪录片才有了如此惨淡的播放量。
当然,我不反对有些人现在还在坚持“中国需要柴静,需要不同的声音”,就如同我本人也支持柴静在《陌生人》之后,可以继续砸钱砸精力去继续拍纪录片一样。
赚钱嘛,不寒碜。
不过,咱们还是善意的提醒一下柴静,赚老外的钱就算了,只是下次别再想着忽悠中国人了。柴静应该明白一个事情,在她淡出的八年时间,中国的网民之所以没有忘记她,一是有人把她当成个笑话,二是有人把她当成个表达对当下中国不满的一个“符号”而已。
就像俄乌战争一样,支持俄罗斯的不一定爱国,但支持乌克兰的一定反华。
所以,支持柴静的人,和支持乌克兰的人,数量上一定有着高度的重合。
八年之后回归中文媒体圈的柴静,心中定然有着“衣锦还乡”的兴奋,而对柴静寄予厚望的那些人那些势力,也定然希望柴静能够再次重回一呼百应的颠覆状态。
但现实却如此的打脸。
八年前的《穹顶之上》,好赖是先赢后输,如果不是丁仲礼院士在接受柴静采访时的那句“中国人是不是人?”,柴静可能就始终处于高光时刻了。但这一次的《陌生人》,是典型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未转腚就被看穿。
你柴静反恐不反美,忽悠谁呢?
我又要拿俄乌战争来举例了:反战不反美,心中必有鬼。
世界知名恐怖组织的背后哪个没有美国的影子?
今天,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输出源头,正是柴静的孩子拥有国籍的那个国家,柴静不去触碰恐怖主义的最大根源,拼命的去“走心”,这不是她的格局不够高,而是有人给她划定了话题的禁区。
要说恐怖组织或者恐怖分子,伊斯兰国和本·拉登堪称是“典范”,而他们恰恰都是美国扶持起来的。而其他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基本上都能找到和美国的历史或现实渊源。就比如前几天袭击中国工程师车队的巴基斯坦“俾路支解放军”,就是在奄奄一息时得到美国的支持。很少有人知道,美国国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俾路支省调查和监督小组”,以保护人权为名阻止巴基斯坦军方扫清俾路支的武装组织。
所以,只要柴静的《陌生人》始终反恐不反美,那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硬伤,那么这个纪录片最终必然会失败。我们在前几天的视频节目里说了,如果柴静的纪录片最后真是深度剖析了恐怖主义的“来龙去脉”,真的能让恐怖主义“失去所有的控制力”,那不妨等片子全部播出之后,再进行评估、评判,如果真的好,正式引进到国内来播放都不是个事儿。
但是,柴静的套路太老了,把恐怖主义的根源归结为盲目和仇恨,就像把民主和自由归结为“普世价值”的功劳一样。虽然柴静可以利用她自身的特色去融入各种丰富细腻的情感细节,但最终的表现仍然会相当的浅薄。就如同当年柴静对丁仲礼院士的那个让她人设崩塌的采访一样,看似她在考虑全人类的利益,但经不住丁院士简单的一句反击。
想拿反恐来攻击中国柴静打错了算盘
当然,对于柴静的被批评,有很多人是不甘心的。比如有人跑去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发文称,批判柴静不可怕,可怕的是批判柴静成为政治正确。
那么问题来了,批评柴静这样一个老公知,为什么不能成为政治正确?
这么多年过去了,“公知”以及他们的追随者,始终没有改掉一个臭毛病:高高在上。他们到今天也不去反省一下,让他们失败的,其实是真正的主流民意。
关键词:
质检
推荐